设施渔业工程与智能化养殖研发团队
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工程研究室是广西首个院所成立的设施渔业与智慧渔业研发团队,是具备永久资质的全国渔业工程咨询团队(备案编号:12450000498503122A-24),2024年11月成为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推进联盟会员(农业部,会员编号:NMFACPA-0415)。团队建设有陆基圆池智能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技术创新与示范基地(广西农业农村厅渔业油补项目支持建设)、广西科技大学-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生联合培育基地。团队现有科研人员12人,在职在编技术人员6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博士1人、硕士3人,学士2人,另有科研助理2人,联合培养的在读硕士研究生4人。为了实现跨界协同推进设施渔业的智能化高质量发展,团队与广西科技大学、广西慧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桂林绿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广西集团、广西农垦集团、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渔业协会智慧渔业分会等开展深度技术合作,围绕广西主导的陆基圆池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在工程系统设计、高效增氧、养殖水质调控、养殖尾水处理、智能投喂、智能巡检等关键领域进行联合技术攻关,取得了如下成果:
(1)研制的新型离心微滤机,突破了传统微滤机滤筒网目250目的极限,实现了滤筒网目800目的养殖尾水固废即时滤出,1600目的养殖微藻快速浓缩,通过滤网材质的优化以及系统新增的中亚紫外消杀联合互作,轻松解决了微滤机行业普遍存在的网目堵塞和频繁进行人工反冲洗等技术痛点,该产品已实现产业化应用,深受国内外水产养殖业的追捧与认可。构建了高效的微纳米增氧、推水涡轮集排污、水质智能调控等技术为一体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技术,整体提高系统的稳定性,降低养殖成本。
(2)构建了精准的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智能投喂技术,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料系数和水质调控成本,提高了养殖效能。
(3)研发了陆基圆池养种耦合共生技术,阐明养殖产量和换水量、养殖水体水质与配套作物的关系,构建陆基圆池养种耦合技术,实现了养殖尾水资源化多级利用。
(4)研发了“渔慧通”水产养殖智能管理系统(#小程序://渔慧通/ZnpqOwTvbL36DnI),完成了“入侵物种与濒危物种识别”、“鱼/虾/贝苗种计数”、“水产智能测产”和“养殖水体监测与预警”等功能,正在攻关“智能巡检”、“智能投喂”、“智能水质调控”、“鱼病智能诊疗”等高效智能化管理技术,系统摆脱了对传感器和熟练技术工人经验的依赖,将视觉、深度学习以及AI技术与水产养殖管理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实现了养殖场的技术规范化和管理标准化,模式可复制化,推进良水、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配套,集成推广高产高效的陆基圆池智能化养殖技术模式,为广西设施渔业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技术支撑。
围绕设施渔业工程与水产智能化养殖的新质生产力,研究团队在《Aquaculture Research》、《渔业现代化》、《Smart Agriculture》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10项。专利产品高净度离心微滤机获2023年度美国纽约设计奖银奖、2023年度英国伦敦设计奖银奖,制定地方标准2项、团体标准5项,交付地方企业设施渔业项目的立项可研报告8份。“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技术”获渔业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2022年度优秀科技成果,入选农业农村部重大引领性技术,在广西已经推广陆基圆池2.13 万个,养殖水体 120 万m3,陆基圆池鱼年产量4.6万吨,虾类年产量2.3万吨,陆基圆池养殖技术正在贵州、云南和广东等地推广。